核心提示:印度创新政策的设计首先抓住了本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核心问题,即提出所谓“印度创新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卓越性创新与包容性创新并存[2];图4 印度政府科技创新机构。第四套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特别强调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科技创新精神植入社会各个部门,营造出创新环境与氛围,将这方面的部署置于其正文的首要位置。
(二)印度创新政策设计的五方面
第四套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的设计与调整以非常明晰的价值导向为基调,这体现在其强调的“以人为本”科技政策范式之中。印度创新政策的设计首先抓住了本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核心问题,即提出所谓“印度创新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卓越性创新与包容性创新并存[2];随即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入手来设计其政策体系。
1.开创印度创新模式:既追求卓越性,更追求包容性
2007年左右,印度政府把“包容性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包容性创新所回答的是经济、物质、制度有限前提下的创新,其衡量标准是低投入、高绩效以及可以在大规模推广使用。基于80%的印度人口生活费低于2美元/日、50%以上劳动力沉淀在农村的基本国情,印度政府提出低收入群体不仅应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也应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评价科技系统的创新能力时,要把科技创新政策与价值创造相融合,将科技创新价值合理体现在将科技本身、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三个维度(见图3)。在第四套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指导下,印度的五年规划既要设定卓越性目标(如2020年印度要跻身全球科技五强),更重要的是设立一系列包容性目标(如强调科技创新成果要为金字塔底层人群“够得着、买得起、用得上”)。
图3 平衡科技创新的竞争性和包容性
来源:T Ramasami;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overnment of India, New Delhi
在社会各界都欢迎包容性创新的背景之下,2010年以来,印度政府联合大学、企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包容性创新。一是设立印度包容性创新基金。该基金总额为约57亿人民币,专门用于激励风险投资不愿意介入的创新链条早期的种子资金阶段,主要支持健康、教育、农业、纺织和手工业等社会民生领域的创新。设立印度创新型初创企业投资基金,每年投入约11.3亿人民币,通过公私伙伴关系的组织模式进行管理。二是设立印度创新计划。该计划由印度工业联合会与安捷伦公司联合设立,目标是支持草根创新者的创意和发明,印度管理学院对该计划提供孵化支持,印度工业联合会负责该计划的推广。三是设立促进地方创新基金,旨在为各地特色发展问题寻找科技解决方案。四是设立促进社会创新基金,支持可能无商业利润但有高社会回报的创意和科技冒险。五是探索预算外补助金和创新税收激励的新方式,专门为政府所属研发机构、学术机构和大学中的新思想、新设计以及甘冒失败风险的意愿提供支持。六是构建“蜜蜂网络”。该网络主要是通过教育、农业、乡村发展、小型企业、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的帮助,与各类政府性和民间性机构协作,共同发起全国性创新成果特别是金字塔底层群体创新成果的搜集、展示和推广活动。七是强调增强小企业的科研实力。尤其是位于小城镇以及农村地区的企业的科研实力,推进包容性创新和节俭创新。
2.成立国家创新委员会,专职推动印度成为创新型国家。
为进一步加强创新的统筹协调,2010年,在辛格总理的亲自提议和推动之下,印度国家创新委员会成立,由总理的前科学顾问萨姆·皮特罗达任主席。印度国家创新委是一个理事会性质的半实体机构,其成员来自于产学研政各界,专职负责制定创新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促进政府与产业界、大学、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
印度国家创新委员会(以下简称“创新委”)成立后重点开展了如下工作:(1)建立印度包容性创新基金会。把创新想法化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关键就是资金支持。市场回报少但社会收益高企业不受风险投资青睐。包容性创新基金会就是为了克服资金链空白而设立的。基金总额为500亿卢比(合57亿人民币),主要面向教育、卫生和农业等公益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印度政府出1/5资金,其余由银行、保险机构、金融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私人投入。(2)建立邦和行业的全面组织体系。在每个邦和行业部门都建立地方创新委员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也建立市创新委员会,创新委与印度议会合作,以每个议员为单位,设立“一议员一创意”竞争,调动议员在其选区征集来自草根创新的创意并给予奖励。(3)促进跨部门合作机制。在邦层面,旨在发掘本地智慧、促进本地创新、开发新的发展机会;在行业和部门层面,既推动农业、环保、教育、医疗、IT等领域的创新,同时强调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4)设立产业创新集群中心、大学创新集群中心。创新委与印度中小微企业部、地方政府以及技术产业研究部门联合创建医学、粮食加工、竹业、汽车零件、铜器、家具、生命科学等七个传统产业,设立产业创新集群模式,专门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扶助中小微企业获得创新资源。推行2年来,计有85000家中小微企业参与,7个产业集群已经孕育出了8—10个新产品,10—12个新过程,2—3个中心,证明创新集群中心模式确实行之有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出版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对此加以了肯定(见图5)。在德里大学、瓦多达拉萨亚基劳王公大学建立了两个大学集群创新中心,旨在强化了大学和产业届的联系(见表2、3)。(5)加强创新的宣传普及。成立三年来,创新委员会每年11月底出版题为《向人民报告》的工作报告,利用各种方式向上至议员下至普通百姓宣传创新。如2012年11月开展了“印度大挑战”计划,专门为金字塔底端的人群创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社交媒体宣扬创新。比如设立印度创新门户网站,举行虚拟视频会议。
图4 印度政府科技创新机构
注:文中圈内是新建的国家创新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
来源:作者调研总结
3.平衡科技创新的培育机制:“根系要素”和“叶系要素”
印度第四套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强调平衡创新的“根系要素”和“叶系要素”。“叶系要素”是指对短期有形要素的直接投资(对科学的直接投资),“根系要素”是指对中长期无形要素的培养(为了科学的投资)。第四套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特别强调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科技创新精神植入社会各个部门,营造出创新环境与氛围,将这方面的部署置于其正文的首要位置。
围绕建立长远可持续的培育人才管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本国顶尖教育机构建设。目前处在大学年龄段(17—21岁)的人口约为9000万,而大学入学率仅为13%。随着第四套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布,政府计划建立14所创新大学,旨在强化大学自主权,吸引身居国外的印度籍科学人才回国,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二是注重四类人才的培育和引进。2017年前将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FTE)提升66%。主要从培育和引进四类人才着手:青年人才、女性人才、理工科人才以及海外印度裔人才。推出INSPIRE计划专门注培养青年人才,在2017年之前投入5亿美元,对高中优秀生给予补助,接受资助学生规模为100万人。对于海外印度裔人才继续实行双重国籍制度(印度海外公民卡)。注意培养在科技创新部门中的女性人才,推出帮助育后妇女重返就业岗位的绿色通道。三是把科技创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社区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坊和创新课程,教育和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新委要在每一个教育和培训地区中心(DIETs)都建立创新中心。这类创新中心把最好的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老师都集合起来,引导地区的创新教育。教师将学习创新教育模式、人才发现、创新型课程表设置等。DIET需为教师培训提供兼职教员,如有创意的艺术家、退休杰出教师等。四是设立印度“国家创新奖学金”和“工薪阶层创新大赛”。印度“国家创新奖学金”是创新委与印度人力资源部合作,对印度“国家人才搜寻计划”(NTSE)的补充,每年资助1000名12—17岁印度少年,至少有50%以上的获奖者必须来自印度农村地区,对女性有一定倾斜。这个奖学金除了激励创新人才,还志在提升家长、教师和整个教学体系对创新的认知。得奖学生被视为创业人才,会得到手把手的创新培训,鼓励把他们的创新推向创业进程,并且帮助他们联系(科技界和非科技界的)导师。印度“工薪阶层创新大赛”是为了降低体力劳动者劳累的创新解决方案大赛,最近的一届进入决赛的6项创新为:人力黄包车的创新设计,人力摩托,街道小贩的展示台,低价的残疾人自行车,减轻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劳动强度的设施。最终有2名获奖者,印度创业发展所(EDI)帮助他们把创意产业化。五是建立创新空间和创新网站。印度创新委提议在国内各种科学中心(国家科技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建立创新空间。创新委还与国家知识网络(连接全国教育与研究机构的适时网络平台)合作成立创新中心虚拟门户。六是设立科技人员学术休假制度。把原来专属于美国大学教授每七年一次的学术带薪休假推广到科技领域,鼓励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此期间开展商业冒险实践或者专心提炼创意。七是探索推动人才流动机制。探索设立大学间和研究所间的人才中心。八是推动跨学科创新以应对全球性问题。为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大学资源,印度政府设立全球第一家“元大学”(meta university),这所元大学目前设在新德里,由尼赫鲁大学、国立伊斯兰大学、德里大学和德里印度理工学院四所大学参与,“元大学”的三大重点方向都是全球性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和教育。
图5 印度创新委首批选取的7个示范产业创新集群中心
表2 印度第一批产业创新集群(CIC)两年来取得的成效
集群 |
项目数量 |
创新活动的范例 |
预期收益 |
创新类型 |
汽车零件 |
3 |
创业设施 |
手把手培育创业人才 |
服务创新 |
阿育吠陀医学 |
2 |
糖尿病药物的标准化 |
药品标准化,易于被国外市场接受,增大出口 |
过程创新 |
竹业 |
3 |
竹制手杖制造机器 |
工匠增收 |
过程创新 |
铜器 |
3 |
焦炭熔炉设计更为高效 |
工匠增收 |
过程创新 |
食品加工 |
6 |
蔬果冷藏保存模式 |
农民增收 |
过程创新 |
家具制造 |
3 |
家具设计孵化器 |
产品提高效率 |
服务创新 |
表3 第一批大学创新集群中心
德里大学,位于新德里 |
设立了创新的学位教育;与新德里国立伊斯兰大学合作开展项目 |
与国防研究与发展机构、产业部门合作,开设了商业类博士生研究室 |
|
以社区为导向的项目,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
|
在附属学院开展促进创新、资助创新的项目 |
|
瓦都达拉大学,位于巴罗达 |
为创业人才提供“前创业”支持 |
对产业需求的研究,寻求产业界的合作 |
|
与生物技术类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合作 |
|
针对创新者查遗补缺,教授知识产权、全球标准和其它课程 |
4.平衡科技创新的政府推动机制
一是注重探索可以大规模推广的科技创新商业模式。二是注重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有鉴于印度社会一直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第四套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成立“科技创新与社会融合基金”。三是注重农村科技发展。为了强化草根层的创新和发展,印度政府设立了乡村宽带计划,预计耗资2000亿卢比(230亿人民币)。四是强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战略领域和非战略领域的创新成果利用。五是注重建立新型科技创新孵化机制。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封颖 徐峰 许端阳 杜红亮 张翼燕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