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管理系统   信息资源  服务  科技情报   正文

海南省拟推荐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发布日期:2014-01-14  来源:海南省科学技术厅   查看:250

核心提示:开展华南地区龟类贸易市场系统调查,掌握常见贸易龟类的种类、数量及保护管理问题,为该书编写提供基础数据。参与香蕉、瓜类作物及茄科作物等作物枯萎病的田间发生情况调查,负责微生物菌剂在茄科作物、瓜类作物、花卉等作物基地的推广,协助建立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在实行微生物菌剂的规范化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海南省拟推荐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现将我省拟推荐申报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3个项目予以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拟推荐项目有异议,可在2014年1月13 日前,以书面形式直接送交海南省科技厅。异议要签署真实姓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65376558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89号 邮编:570203

2014年1月7日

一、项目名称: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

主要完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主要完成人:史海涛、侯勉、汪继超、彭建军、范志勇、尹峰、刘宇翔、龚世平、徐世新;

成果内容简介:

龟鳖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面临大批灭绝的危险,其他野生动物资源也普遍遭到威胁,这与民众保护意识不强,非法贸易普遍,保护与执法不力密切相关。社会亟需相关的科普读物,以普及公众的保护知识,提高其保护意识,加强保护和执法人员的物种识别和执法能力。

龟鳖动物已在地球上生活了2亿年,被称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医药、营养、经济和文化价值。我国龟类有31种(不包括学术上已被否定和存在严重质疑的种类),占世界总种类的9.5%。由于利用过度,保护不力,其中3种野生灭绝,8种极度濒危,16种濒危,另有6种因缺乏数据而无法评估,但实际上均处于野生灭绝或极度濒危的状况。包括分布广泛、以往数量众多的乌龟和中华鳖的野生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几乎绝迹。我国龟鳖动物的野生种群面临整体灭绝的危险。由于国内资源枯竭,近年来我国大量自世界各地进口龟类,导致全球龟类数量锐减,引起国外学者和媒体的谴责,认为“中国人只吃龟,不保护”;“中国是世界龟类的死亡之地”。这不仅是对龟鳖动物资源的破坏,也是对我国国际声誉和形象的损害。

龟鳖动物的鉴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于海关、林业、渔政和工商执法人员,甚至非龟类研究的动物学专业学者来说鉴定难度很大。由于识别难度大而导致下列情况的存在:1、执法人员不执法,导致非法交易普遍存在;或错误执法,将大量外来有害龟鳖动物当做保护物种罚没后放生到我国自然环境,埋下生态隐患,也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2、相关的行政部门不合理的发放出口、进口和养殖等许可证;3、媒体正面宣传消费珍稀濒危的保护物种和救护、放生外来的有害物种;4、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猎捕、贸易和非法养殖保护物种或将外来有害物种大量放生到各种自然环境中;5、混淆物种,以低价物种冒充高价物种销售的贸易欺诈和纠纷不断。

缺乏有效的识别方法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关龟类识别的图谱目前虽已出版有多种,但绝大部分没有检索内容。由于大多数龟类的相似性很高,没有检索的引导,只能盲目翻图,无法准确鉴定物种。个别有检索内容的图谱,也是沿用了专业性很强的检索表,包括了很多骨骼等体内的解剖特征,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很难用来判断和和识别物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龟鳖动物外,其他野生动物资源也普遍面临上述类似的问题。全世界有250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人为的破坏使物种的灭绝速度增加了1000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这些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保护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示范和普及。本书创建了形象检索的概念和方法,由此方法创建的形象检索表,使难度较大的物种鉴定变得简单、直观,易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和保护执法。

形象检索法是使用典型、稳定的外部形态特征对物种编制多歧式图片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用该方法编制的“形象检索表”主要供非专业人员使用,是为快速检索、专业知识的普及和有效传播而设计。与传统检索方法相比,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改变自创建至今一直被沿用200多年的二歧分类法“被区分对象必须为两列相对应性状”的原则,而采用多歧对应或非对应性状混排的方法。使检索的步骤和排版的篇幅大大缩减,增加了检索效率。

2.只使用稳定和典型的外部形态特征,一般每条只使用一个特征,文字表述简练,每个特征附一张清晰的照片。不包括所有需要解剖才能看到的内部特征;不包括口腔内等很难看到或难以理解和判断的特征;不赘述如背甲椭圆形、指趾间具蹼等很多龟类物种都具备的共同特征;避免使用没有标本对比就难以明确判断的特征;避免使用那些虽然明确但鉴定操作麻烦、不易记忆的特征;不包括动物形态以外的生态和行为特征。如此,再配以原色生态图片,使得大量抽象、专业的分类鉴别特征变得直观形象。

3.不同的分类等级混排在一起,不再区分不同的目、科、属检索表,每一分支也不加数码序号。使分类环节、检索步骤和排版篇幅进一步压缩,有一目了然的使用便捷。满足绝大多数非专门研究该类群分类的人员对这些环节不感兴趣和简明快速识别的需求。

4.鉴定可能涉及到的特征或名词术语辅以简练准确的文字和特征典型的照片予以图解。

为来自世界各地在中国被贸易的126个种和亚种的龟鳖动物编制了形象检索表、图解名词术语,形成了物种描述文字和照片格式的规范标准。

该书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从曲颈龟和侧颈龟区别入手的龟类检索表,而是采用中国民间最熟悉但大多数人又搞不清楚其区别的“乌龟和王八”即“龟和鳖”(硬壳龟和软壳龟)的检索入手,对占85%以上种类的龟的检索采取了以腹中盾数量作为切入点进行识别的方法,使得检索一开始便如数数般简单,使用者有信心和有兴趣检索下去。从这个角度入手,对经常遇到很多死亡个体或仅仅是龟壳贸易的保护执法人员来说,有利于判断出很多禁止贸易的类群。如闭壳龟类全部为严格限制贸易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二的物种;该检索表仅使用典型和稳定的体色和外部结构特征,对每个检索条目所使用到的特征,包括尾部、股部等很多难以获得照片的部位附了彩色照片,以明示关键的鉴别特征。

在物种简述部分,每个种包括头部特写、整体外形及背甲和腹甲的正投影照片,让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地看到该物种的各种外形特征。视鉴别的需要,对于雌雄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有明显差异的物种予以特别说明并附图示(如116、130-135页);对于同年龄同性别个体之间存在色斑变异的类群,附图示(如56、57、172页);每个物种的描述包括保护级别、量度、与相似种的比较等10个条目,特征描述均斟字酌句的推敲和提炼,平均少于200字,便于快速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准确地掌握关键知识。

为了科学知识的规范和有利于普及,更改了部分龟类的中文名,原因是很多龟类的中文名与该物种的任何特征都不相关,如地龟。该属龟类个体小,英文名称叫叶(树叶)龟,而该种背甲前后缘均锯齿状很突出,因此,将其名称改为锯缘叶龟;有些种名与其关键特征相悖,如黑颈乌龟的典型特征是雄性颈部红色,而颈部黑色的种类则很多;有些龟的种名难写、难记、难念,如蠵(xī)龟的“蠵”字,笔画多达24划。其部首“巂”字是县名,因此,“蠵”字仅特指这种龟,别无其他与该种形态、分布、习性等任何特性相关的含义。而该物种与其他所有海龟明显的外形区别是身体棕红色,因此改名为红海龟。

书中的“特别关注”警示了龟类生存面临的危机以及我国对龟类资源的巨大需求;为了方便保护和执法,选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6部法律法规中与野生动物保护及执法量刑相关的条文。全书自前言、概述至最后的执法条文选摘,贯穿着爱护、保护和珍惜野生动物资源的理念和知识。

《动物分类学报》(核心期刊)2009年第1期、《濒危物种科学通讯》2009年第2期、《四川动物》(核心期刊)2011年第4期分别对《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做了专门的介绍、评价或报道。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海关总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致信予以高度评价。

推广应用情况:

多渠道推广(书店发行和网络免费下载):本书第一版2008年出版12000册。应广大读者的不断要求,2011年又出版第二版(修订版)6000册,通过新华书店、网络书店、中国国家地理发行网等渠道已销售完毕。以拯救野生生物为使命的著名国际组织—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连续几年使用本书作为龟类培训的唯一指定教材,在其网站上撰文介绍“该图鉴专门为普及龟类知识、提高龟类保护意识和龟类执法的快速检索而设计,在我们的使用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执法人员的一致好评,给快速而准确鉴别龟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申请将本图鉴挂在该组织网站主页上,供读者免费下载(http://www.baohu.org/?datashow/tp/207/id/152.html);全球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现该图鉴很受欢迎,对野生动物保护很有价值,申请挂在该组织网站上,供免费下载(http://www.wwfchina.org/content/press/publication/turtle.pdf)。

多用户需求(各级执法部门、环保组织、科普机构、专家学者、保护志愿者、普通民众和192个国家的濒危物种保护人员):目前该书已销售21500册。除此之外,该书电子版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文网站、世界自然基金会中文网站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学会等网站上供读者免费下载,近三年的阅读访问人数达31万。上海海洋水族馆、厦门海底世界等全国数十家海洋馆、科技馆、保护区等使用本图鉴作为龟类保护教育的宣传材料。应国际组织和龟类专家的不断要求,该书2013年被翻译成英文版,目前有192个国家的濒危物种保护人员在使用,该书正在为世界龟类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多方式传播(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媒体报道):由于本图鉴推广应用效果好,受到社会多方关注,本项目组成员因此受邀进行龟类知识讲座和鉴别培训,参加保护区建设、龟类增殖放流和养殖等项目的论证400余次,对于本书进一步推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邀参加全国性会议并作“生态保护需要分类检索方法的改进和普及”等学术报告数十次,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作外来龟类物种防治的科普讲座;期刊杂志发表他人评述本书的文章或本书作者受邀撰文阐述本书的方法和做法,如本图鉴主编应邀撰写论文阐述“形象检索法与形象检索表”的概念和方法,接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和“科技人生”栏目关于龟类研究与保护的专访。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无

项目曾获得科技奖励情况:

1.《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2012年11月。

2.《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类) 提名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2年10月。

3.《中国龟鳖动物的生态生物学及保护管理研究》,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南省人民政府,2010年12月 。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史海涛

教授

海南师范大学

提出 “形象检索表”的概念和制作思路,运用该思路首次为来自世界各地在中国被贸易的所有龟鳖物种制作了形象检索表,制定了全书(第一版、修订版和英文版)的创作思路、程序和具体内容。主持该书三个版本所有资助基金项目的申请。

具体工作包括组织项目组成员并全程参与调查在中国出现的所有龟鳖种类;拍摄、征集和选择高质量、有针对性的照片;整理提炼物种的形态鉴别特征;修订形象名词术语;创建形象检索表;制定物种描述的规范格式及撰写物种简述内容;严谨认真地推敲并规范中文名;选摘6部法律、法规条文;该书各版本的统稿。

2

侯 勉

四川师范大学

参与本书架构设计和内容编排的讨论;形象检索表的编制;物种基本描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别特征的提炼;对全书样稿进行多次反复审阅校订。

3

汪继超

副教授

海南师范大学

参与对形象检索表的编制。负责物种基本描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别特征的提炼;对物种的拉丁名、英文名、保护级别等资料进行查询和核对;对全书中、英样稿进行多次反复审阅校订。

4

彭建军

研究员

重庆师范大学

参与该书第一、二版项目资助申请书的撰写和修改;书稿框架、内容的确定;在中国被贸易龟类种类的调查;部分物种基本描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别特征的提炼;对物种的拉丁名、英文名、保护级别等资料进行查询和核对。

5

范志勇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世界北京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

参加本书的策划,针对龟鳖类全球性贸易对该类物种的毁灭性破坏和中国作为主要的贸易进口国的实际,及时呼吁国际社会和中国的关注,对该书的及时酝酿给予了有力的推动;参加了本书的编辑,一些国际理念和新的阐述方式与中国图鉴书籍的传统结构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既符合中国实际需要,又适应国际潮流;参加了本书的审阅,使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得到了保证;参加了本书的推广,使本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得到国内外业界的认同和赞誉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7)。

6

尹 峰

高级工程师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参与该书第一、二版项目资助申请书的撰写和修改;书稿框架、内容的策划和确定;在中国被贸易龟类种类的调查;部分物种基本描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别特征的提炼;对物种的拉丁名、英文名、保护级别等资料进行查询和核对。

7

刘宇翔

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

海南师范大学

参与该书项目资助申请书的撰写;在中国被贸易龟类种类的调查;部分物种基本描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别特征的提炼;对物种的拉丁名、英文名、保护级别等资料进行查询和核对;协助图片的拍摄、收集和整理。

8

龚世平

研究员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开展华南地区龟类贸易市场系统调查,掌握常见贸易龟类的种类、数量及保护管理问题,为该书编写提供基础数据。面向广东、香港、澳门地区的海关及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开展贸易龟鳖类鉴定调研,掌握动物贸易监管一线工作人员对龟鳖类鉴定实用技术的需求,为该书的编写提供实践依据。参与该书部分物种基本描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别特征的提炼;协助图片的拍摄、收集和整理。

9

徐世新

副编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参与该书的策划,负责本书稿件审定及宣传推广与发行。

、项目名称:

尖孢镰刀菌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基于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创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刘 波 黄俊生 吴学宏 肖荣凤 郭立佳 吴立峰孔令晓 张新雄 陈庆河 刘 慧

项目简介

针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作物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基于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创制与应用相关科学问题,从2002年开始,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热带农林重要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研究(2007BAD48B02)、香蕉枯萎病、病毒检测技术体系”(2007BAD48B01-1);863计划: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研究(2002AA244031)等项目的支持下,围绕主要作物重要土传病害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这种病害的生防菌筛选、制剂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的创新等方面开展了连续11年的科技攻关,取得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1. 主要技术内容

(1)探明主要作物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病原尖孢镰刀菌侵染规律,建立了基于农业生境观察和病原菌侵染规律的枯萎病发生流行预警技术体系,研发建立了尖孢镰刀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达到准确监测与预警,有效、科学地指导枯萎病的防治。

(2)建立尖孢镰刀菌专化型脂肪酸判别模型和致病型酶学分析模式,系统研究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分化特征,并首次完成香蕉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的全基因组测序,明确了基因组结构, 鉴定了寄主与病原菌互作的许多相关基因,初步明确其致病机理。

(3)创建了多菌株群组合的高效生防菌株筛选体系,突破了传统平板分离筛选的局限性,筛选效率提高近10倍,获得11株高效生防菌株,在明确高效菌株的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的自发热隧道式固体发酵新装置优化发酵参数,建立了生防细菌液固双相发酵和生防真菌液体深层发酵等新工艺,创制了一批微生物菌剂新产品,得到了广泛认可,进行了大面积应用。

2. 成果转化模式及价值

本项目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登记证共15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SCI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举办防控技术现场指导会38次,开设各种防控技术培训班56次,培训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民12200人次。

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2007年以来,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全国尖孢镰刀菌枯萎病主要发生区域,开展病害早期诊断,实施农田小气候生态因素观测,进行病害发生期预警,指导枯萎病的防治。同时,利用项目创制的芽胞杆菌和生防真菌为主的微生物菌剂(菌肥)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福建、海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茄科作物(茄子、番茄、辣椒、烟草等)、瓜类作物(西瓜、黄瓜、甜瓜、冬瓜、南瓜、胡瓜、丝瓜、苦瓜等)、豆科植物(大豆、菜豆、蚕豆、绿豆等)、甘蓝、香蕉、棉花等作物上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防效达到70%以上。近三年来(2011-2013)累计推广应用5012万亩,增收节支100.24亿元,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专题技术讲座、农户培训、基地示范、现场会议等形式大力推广和使用作物枯萎病的生防菌剂防控技术,举办防控技术现场指导会38次,开设各种防控技术培训班56次,培训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民12200人次。

主要应用及近3年情况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的起止

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

益(万)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07-2013.10

韩世平371-63942229

63595

福建省植保植检总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7.03-2013.10

黄月英13706982438

61200

河北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7.08-2013.10

阚青松0311-86685631

66560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03-2013.10

商明清15098867851

81920

海南省植保植检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7.09-2013.10

马 叶 13807648202

64000

云南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03-2013.10

罗 嵘13608878613

69920

湖南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9.03-2013.10

雷振东13873127635

60893.4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7-2013.10

龚伟荣13809020149

31540

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9.1-2013.10

林云彪13968047959

74280

厦门市江平生物基质技术有限公司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5-2013.10

夏江平

13806081195

61660

海南宝绿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1 - 2013.10

符红文 18689878822

25658

辽宁省植物保护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3-2013.10

蔡 明

13066744690

80620

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5-2013.10

曹 莉 13728003264

56340

江西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06-2013.10

程丽霞 13387008981

69100

湖北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8-2013.10

王京安 13907174497

68080

广西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6.03-2013.10

邓铁军 13507719851

60140

福建省众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07-2013.10

陈皓

13959108995

2350

福州天时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高效枯萎病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8.09-2013.10

刘代林

13705952451

4580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

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一种淡祡拟青霉生物肥药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 2009 1030944.1

2012.8.8

1021047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刘波,史怀

发明专利

侧孢芽孢杆菌及由该菌种制备的土壤接种剂

中国

ZL200610036923.8

2009.1.14

461097

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张新雄,韩斌,林满文

发明专利

一种地衣芽胞杆菌菌株及其应用

中国

ZL201010547537.1

2012.5.9

944048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刘波;肖荣凤;林抗美;葛慈斌;朱育菁

发明专利

淡紫拟青霉的培养方法

中国

ZL201010209110.0

2012.7.11

100192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黄俊生,汪军,梁昌聪,杨腊英,邓国平,任文彬,赵培静,王国芬

发明专利

一种新的短短芽孢杆菌菌株及其应用 车建美

中国

ZL 2010 10296437.6

2012.2.22

912457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刘波、郑雪芳、林抗美、唐建阳、朱育菁

发明专利

一株淡紫拟青霉及其应用

中国

ZL201210358765.3

2013.10.16

128723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黄俊生,汪军,梁昌聪,邓国平,任文彬,郭立佳

发明专利

一株绿色木霉菌及其应用

中国

ZL201210323738.2

2013.10.16

128759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黄俊生,梁昌聪,杨腊英,吴琳,王亚

发明专利

用于枯萎病生物测定的黄瓜幼苗的培育方法

中国

ZL201110007754.6

2012.5.2

94139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刘波;肖荣凤;车建美;郑雪芳;唐建阳;朱育菁

发明专利

香蕉枯萎病菌分子检测基因及其检测方法

中国

ZL200610135361.2

2011.11.17

69947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庆河,翁启勇,赵健,李本金,兰成忠,邱荣洲,吕新

软件著作权

磷脂脂肪酸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软件

中国

2011SR094236

2009.3.13

00066729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获奖成果名称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奖励等级

主要获奖人

授奖单位

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线虫病)生防制剂的创制与应用

2013

中华农业科技奖

一等奖

刘 波、唐建阳、朱育菁、肖荣凤、史 怀、朱昌雄、车建美,黄素芳、李 芳、张海峰、郑雪芳、蓝江林、苏明星、林营志,葛慈斌、刘 芸、陈建华、赵立平、李瑞波、俞晓芸

中国农学会

热带作物几种重要病虫害绿色生防化防研究与应用

2012

海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黄俊生、杨腊英、王国芬、詹儒林、边全乐、郭立佳、张善学、杨照东

海南省人民政府

香蕉枯萎病菌快速检测与病害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10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奖

二等奖

黄俊生、王振中、陈福如、王国芬、黄华平、杨腊英、彭 军、李云锋、任小平、董章勇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请按照科技奖励及荣誉称号的影响大小,顺序填写,不超过10 项)

注:所填奖项包括(1)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设立的科学技术奖;(2)经科学技术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3)有关国际组织授予的奖励;(4)其他有关科技奖励等。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刘 波

研究员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主持人,负责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对创新点1、2、3 均做出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 研究明确作物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尖孢镰刀菌侵染规律,建立预警技术体系;研究明确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分化特征;自主研发发酵新装置,建立了发酵新工艺,创制了微生物菌剂新产品。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45篇,其中5篇论文被SCI 收录,撰写的专著《尖孢镰刀菌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相关研究成果获2013 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

参加的项目“细菌农药新资源及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获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

等奖,排名第三。

2

黄俊生

研究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实施项目计划,对技术创新点1、2、3 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以上;在枯萎病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致病机理,分子检测、生防菌资源的筛选收集、微生物菌剂研制与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文章20篇,其中有4篇被SCI收录,参与撰写的专著《尖孢镰刀菌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见附件)。其相关成果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二等奖和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吴学宏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对技术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病害发生规律、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及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贡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技论文19篇,其中SCI论文5篇。

4

肖荣凤

助理研究员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对技术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参与了病害发生规律、病原菌致病性分化、生防菌株的筛选、生防机理的研究;参与撰写专著《尖孢镰刀菌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技论文6篇。

5

郭立佳

助理研究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对技术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参与完成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及基因功能分析,以及生防菌株的筛选、微生物菌剂的创制,发表1篇SCI论文。

6

吴立峰

高级农艺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对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香蕉、瓜类作物及茄科作物等作物枯萎病的田间发生情况调查,负责微生物菌剂在茄科作物、瓜类作物、花卉等作物基地的推广,协助建立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在实行微生物菌剂的规范化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加“桔小实蝇持续控制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项目,于2009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八。

7

孔令晓

研究员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实施项目计划,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技术创新点2、3 做出了贡献;在尖孢镰刀菌致病性分化及生防菌筛选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颁布地方标准1项,发表科技论文1篇。

8

张新雄

高级农艺师

东莞市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组织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肥料生产及其技术改进攻关,为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肥料的产业化与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技术创新点3 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参与多项微生物菌剂及菌肥的登记、生产与推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9

陈庆河

研究员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实施项目计划,对技术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在菌种资源收集、菌株致病性分化及快速检测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有1篇论文被SCI 收录。

10

刘 慧

农艺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与香蕉、瓜类作物及茄科作物等作物枯萎病的田间发生情况调查以及微生物菌剂在茄科作物、瓜类作物、香蕉、棉花和甘蓝等作物基地的推广,对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协助建立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在实行微生物菌剂的规范化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项目名称:优质杂交稻中种稻288选育及产业化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肇庆学院,

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昌江黎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主要完成人:杨毅、曾德财、田冰川、王晓明、李新昌、王榕宁、敖成贤、郑乐华、苏阳日、文民操、周华、曾建强、王权、邢精华、陈金雄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领域。项目主要内容为杂交晚稻新品种中种稻288 的选育,及其产业化开发相对应的配套高产稳产集约化制种技术、新型高效中试示范推广模式、配套高效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等。项目的主要特点是采取种子企业为主体,高校及推广部门联合参与选育和推广的模式,企业主题突出,市场化效率高,学院与企业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结合,推广覆盖面大、机制灵活、优势互补,很好的解决海南地区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上长期存在的高产不优质、高产不抗病、高产不抗倒、优质不高产、优质不抗病的瓶颈问题,也解决了优良品种往往短时间内难于迅速推广、品种生命周期短的产业化难题,是海南杂交稻产学推相结合产业化的成功典范。项目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良好。

主要科技创新:①中种稻288,是国内同类型的博II 优系列品种中米质最好,销量最大的海南晚稻感光品种。地区适应性好,煮干饭稀饭都好吃,深受海南农民欢迎。

②中种稻288,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父本为水稻恢复系中种恢629 是海南省种子企业中第一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CNA200500357.X)保护的水稻恢复系。

③本项目“优质杂交稻中种稻288选育及产业化”获得海南省2013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④“优良水稻恢复系中种恢629 的选育及系列品种示范与推广”获得中化集团公司技术发明二等奖。

⑤2011年“中种恢629 系列杂交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获得三亚市"十一五"科学技术一等奖

⑥中种稻288,选育单位为企业,示范推广采用“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双轨制,但以企业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服务,彻底改变了以前新品种选育靠科研单位、推广靠农技推广部门的示范推广模式,市场针对性强,效率更高,效益更好。

推广应用情况:中种稻288 自审定以来,深受海南百姓欢迎,迄今在海南16 个市县推广面积达211 万亩,增加农民收入8.3 亿元。建立大面积高产栽培示范点16 个,示范面积达10000 亩,示范点平均亩产达600 公斤,培训农民100000 人次。

发表的文章有:优质杂交稻中种稻288 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中国种业》,2010 年第11 期,P63-64,被引用2 次;杂交晚稻新组合博Ⅱ优629,《杂交水稻》,2008, 23( 3) : 90- 91,被引用1次;杂交水稻新品种博Ⅱ优629 海南规模化高产制种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11 年第06 期,P152-153。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劳动力的转移,不良天气的频繁发生,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种植水稻相对于种植其它园艺作物比较效益低,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价格节节攀升的海南,水稻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相对市场上的其它品种而言,中种稻288 米质较优,地区适应性好。煮干饭稀饭都好吃,深受海南农民欢迎。抗性好,丰产性较好,抗倒伏,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穗大产量稳,高产栽培平均亩产可达700kg 以上。这些特性使得其很容易得到海南农户的青睐,市场推广潜力巨大。

中种稻288 是目前海南晚造销量最大的品种,由于其米质较优,地区适应性好,产量高且稳,还可打入东南亚市场,应用前景良好。

社会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优质杂交稻中种稻288 的产业化,农户种植平均亩产能达到545 公斤,项目实施期间累计销售优质种子315.63 万公斤,产业化种植面积211 万亩,可生产优质稻谷11.50 亿公斤,优质稻谷销售可使农民增收5.75 亿元。211 万亩产业化种植面积的增产可使农民增收2.53 亿元。项目实施期间,制种14346 亩,2010 年验收制种面积4500 亩,平均亩产226.4 公斤,制种基地农户可增加收益0.09 亿元。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奖励等级

主要获奖人

授奖单位

优质杂交稻中种稻288 选育及产业化

2013-11-4

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

一等奖

陈德清,王榕宁,黄宏江,王晓明,李新昌,杨毅,周华,郑乐华,邢精华,陈金雄

海南省科技厅

优良水稻恢复系中种恢629的选育及系列品种示范与推广

2010-6-1

中化集团公司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杨毅、黄宏江、但芳、周华、陈德清、杨静波、王榕宁、曾德财、李昌裕、宋清华

中国中化集团

中种恢629的选育及产业化

2011-5-1

三亚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杨毅、黄宏江、曾德财、王榕宁、陈德清、吴淑潮、李昌裕、敖成贤、郑乐华、王文斌

三亚市人民政府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植物新品种权

父本中种恢629

中国

CNA20050357.X

2008-07-01

20081675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杨毅、黄宏江、但芳、周华、陈德清、唐志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杨毅

推广研究员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在本项目中作为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项目的执行落实,对项目的开展进行全程监控、协调,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对品种选育和大面积示范推广贡献巨大。重点制定中种稻288高产制种技术,寻找适宜该品种制种的区域,大幅度提高该品种的制种产量,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2

曾德财

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海南各市县示范布点

3

田冰川

专业律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的选育、高产制种技术的研究和海南各市县示范布点。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支持,使得大面积推广种植获得成功。

4

王晓明

高级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 的高产制种技术的研究和海南各市县示范布点。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支持,使得大面积推广种植获得成功。

5

李新昌

研究员

肇庆学院

为中种稻288 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

6

王榕宁

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项目技术总负责人,选育品种数目众多,重点研究中种稻288 的选育及配套栽培、制种技术研究,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7

敖成贤

助理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海南各市县示范布点

8

郑乐华

助理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示范布点工作,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具体工作

9

苏阳日

助理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海南各市县示范布点

10

文民操

助理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制定中种稻288 高产制种技术,寻找适宜该品种制种的区域,大幅度提高该品种的制种产量,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11

周 华

高级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示范布点及推广

12

曾建强

助理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海南各市县示范布点

13

王权

助理农艺师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中种稻288海南各市县示范布点

14

邢精华

农艺师

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负责三亚市范围内中种稻288的示范布点工作

15

陈金雄

高级农艺师

昌江黎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负责中种稻288在昌江的推广工作,组织当地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及资料发放,以及整理相关资料和推广工作总结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免责声明 | 在线客服
Copyright 2017-2018 天使科技企业孵化服务平台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7678号-1
技术支持:四川中翼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Process: 0.2788s ( Load:0.0025s Init:0.0079s Exec:0.2454s Template:0.0230s ) | DB :58 queries 1 writes | UseMem:2,904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