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管理系统   信息资源  服务  大学科技园   正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14-01-13  来源:广西省科学技术厅   查看:511

核心提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系列配套文件,这是我区把中央精神与区情紧密结合的重要实践,是对我区新阶段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具体部署。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谢迺堂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指导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系列配套文件,这是我区把中央精神与区情紧密结合的重要实践,是对我区新阶段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具体部署。

一、深刻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转变我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目前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省市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基础薄弱、创新型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仍不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式创新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广西创新体系已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二)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支撑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的奋斗目标,同时提出要实现这奋斗目标,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营造全民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广西。

(三)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根本保证

国内外创新实践证明,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创新型区域的关键,创新体系的绩效高低决定区域创新绩效的高低,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最终目的是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广西创新体系,有利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创新要素的整合集成,可有效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解决体制与机制的障碍,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广西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二、广西创新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十六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广西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研发并转化应用,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和扩大我区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

1.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创新,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区率先研发出国内首台达到欧Ⅳ、欧Ⅴ、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以及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世界最大的机械式硫化机等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科技创新为我区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全国第一位、汽车产量超百万辆和食品、汽车、冶金等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提供了重要支撑。蔗糖、桑蚕、木薯、水牛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产业,享有“中国糖都”和全国桑蚕第一大省等誉称。

2.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我区拥有3个国家级高新区,桂林、南宁、柳州和北海四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总收入、总利税、出口创汇分别达到2226.44亿元、2391.66亿元、251.47亿元、21.71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1.1倍、11.7倍、13.9倍、14.5倍,分别年均增长27.2%、27.9%、30.1%、30.6%。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成效明显。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建设成为我区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和人才、技术培训的示范基地。

3.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阶段壮大。2001年以来,我区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科技人才队伍初具规模。2011年,全区科技活动人员102920人,是2001年的2.2倍。R&D人员40129人年,是2001年的4.2倍。设立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等制度,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聘请了55八桂学者和53名特聘专家,5人入选国家引进海外高层人才“千人计划”,聘任主席院士顾问116位,有效地解决制约广西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短板”,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4.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2001年以来,我区已建设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36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06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一批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大力推进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向我区集聚,为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2001年以来,我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设了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初步建成了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连续成功举办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科技专题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面向国内的交流合作也不断深化,与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有关部委、大院大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服务我区自主创新。

6.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2001年以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为核心的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新修订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条例》,出台了建设创新型广西、加快高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幅度提高奖励额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奖金数额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其他奖项奖金也实现了翻番。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新文化建设得到重视,科普工作广泛开展,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进一步形成。

(二)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与建设创新型广西的战略目标、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富民强桂”新跨越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我区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2010年,广西80.6%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科技机构,79.4%的大中型企业没有R&D活动,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3%,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R&D投入。我区平均每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仅0.77件,远低于全国平均2.0件水平,93%以上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

2.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是人才中的稀缺资源,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导致人才聚集的效应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难以产生,成为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目前,全国1460名“两院”院士中,我区仅有1名;教育部近3年聘任的701名“长江学者”中,我区只有1名;我区没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大部分领域的科技领军人物缺乏。

3.研发投入强度长期偏低。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研发条件和手段落后,创新人才成长培养缓慢,难以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严重制约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长期以来,我区研发投入强度偏弱,在全国排位靠后。2010年,广西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0.69%,仅为与全国平均水平一半。

4.科技基础建设薄弱。多年来我区科技基础建设一直滞后,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能力较弱。一是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少。到目前为止,我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仅有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3家。二是工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缺失,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因素。三是基础和服务性平台不完善。大型科学仪器网、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四是基层创新平台条件较差,县市科技创新能力弱与基层先进适用技术、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应用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

5.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弱。每年全区各级各部门安排了大量的科技项目,产生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真正实现转化的不多。由于存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匮乏,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少而能力不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等问题,很多研发成果停留在小试、样机阶段,无法投入中试及扩大生产,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而找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增长点、着力点,在工作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

工程化产业化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和重点。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关键是要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真正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成为提升我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三)加强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

提高广西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必须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创新各主体和各环节的协同,不仅要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

(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人才是自主创新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着眼点。因此,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一支符合创新型广西建设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产业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一是加快自治区级工程院建设。工程院对广西来说是一个新事物,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工程院的功能定位,制定符合广西的标准和条件。加快建设糖业、汽车、工程机械、柴油机、铝加工、碳酸钙、朗姆酒、新能源汽车、林产加工、中药、矿业、生物质、桑蚕丝绸、绿色水泥、锰、电能治理、医药、日用陶瓷、钢铁、壮药、锡铟锑矿冶、城市矿产、水产品加工、电器、罗汉果等25个工程院,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使工程院成为我区重大产业工程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重要平台。

二是加快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和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要继续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加快23家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培育发展100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支持研发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把研发中心建成支持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二)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要加快建设100家自治区级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辐射带动上千上万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在全区形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互支撑、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要加快建设100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提升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示范带动产业走创新发展道路。要推动十亿元企业中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推动百亿元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平台,成为企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辐射源。要落实微型企业优惠政策,着力建设3万家创意机构,培育20万创意创业人员,加快推动我区创意产业发展。

(三)加快创新体系协调发展,提高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一要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广西工业设计城、广西软件城、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县等建设,把这些基地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二要提升创新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新产品推介和交易平台、专利服务机构、创意中心、质检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创新机构服务品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桥梁。

三要加强科技与文化、金融、行业协会的结合。要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优势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机制,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科技创新、制定行业标准、促进产学研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加快高校科研院所园区创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经济社会创新需求,积极参加产学研合作,向社会开放科研资源,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攻克一批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要推动南宁、柳州、桂林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加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其向创新型园区发展,推动其成为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地。

(五)加快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强化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一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统筹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十百千”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以一流环境集聚培养一流人才。二要发挥116名主席院士顾问的作用。全区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企业和单位要积极主动为各位院士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优质的环境,提供优良的服务,充分利用好院士作为领军人物、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为我区产业的规划布局、结构调整、重大项目论证与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六)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一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各项配套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和督查,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二要加快科技管理改革。要建立完善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

三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支出结构,严格按照科技法律法规规定,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区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的导向性作用,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作者系自治区科技厅厅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免责声明 | 在线客服
Copyright 2017-2018 天使科技企业孵化服务平台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7678号-1
技术支持:四川中翼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Process: 0.2464s ( Load:0.0025s Init:0.0078s Exec:0.2155s Template:0.0206s ) | DB :58 queries 1 writes | UseMem:2,793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