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创新,是“十二五”海南审计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保证,也是贯穿“十三五”海南审计的主旋律,更是推动海南审计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省审计厅党组在谋划“十三五”审计规划时,坚持将创新作为理念发展、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提出了三大创新举措。
创新,是“十二五”海南审计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保证,也是贯穿“十三五”海南审计的主旋律,更是推动海南审计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省审计厅党组在谋划“十三五”审计规划时,坚持将创新作为理念发展、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提出了三大创新举措。
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建立审计业务管理“四分离”。将审计业务职责和权限划分为计划管理、项目实施、报告审理、执行(整改)四个环节,形成相互分离、制约的工作部门(岗位),从内部形成控制、制衡、监督的环境,进而达到提升工作效能、规范审计工作的目的,更好地发挥审计保障和监督作用。其中,计划管理部门,负责项目计划制定、下达、调度、考核,以及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审计结果公告,是“龙头”也是主线,在业务管理模式中处于统领地位;实施部门,负责按照计划安排,制定审计实施方案、调查了解、现场实施、出具报告等,在业务管理模式中处于主体地位;审理部门,负责对审计报告、审计程序、审计证据进行审理,是审计质量和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业务管理模式中处于控制地位;审计结果执行部门,负责对外送达审计业务结论性文书、执行处理处罚事项,检查落实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要求被审计单位自行纠正的事项,跟踪落实审计移送处理书处理结果,是审计保障和监督作用真正发挥的“拳头”,是审计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直接体现审计业务管理成效。
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尽快实现“七个一体化”和“六大转变”。“七个一体化”,就是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形成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民生审计一体化,境内与境外审计一体化;在审计资源整合上,形成审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项目方案、组织实施一体化,审计一线作业与后台数据分析一体化,审计实践总结与理论研究一体化;在审计作用发挥上,形成查处问题与促进发展、分析原因与推进改革、促进整改与推动问责一体化,惩治腐败与促进廉政、揭示风险与维护安全、促进公平正义与推进民主法治一体化。“六大转变”,就是实现由单点离散审计向多点联动审计转变、由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由静态审计向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转变、由事后审计向事后与事中审计相结合转变、由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转变、由微观审计向微观与宏观审计相结合转变。这些措施的落实,将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大力推动大数据审计改革。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改革工作,将大数据审计纳入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专项小组2016年重点改革工作事项,提出明确目标。以大数据审计为核心的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是在审力紧缺和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逐步深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审计绩效、确保审计质量的最重要的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启动大数据审计,将进一步解决如何借助技术手段,在海量数据中迅速查找审计疑点,并通过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查,推动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2020年,海南审计将力争建成大数据审计管理运作机制,完善大数据审计运行和保障环境,培养一支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形成数据分析为主导的大数据审计组织和工作模式,实现利用大数据服务科学决策、提高审计工作绩效、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安全监管、数据信息共享的目标;同步启动市县大数据审计改革。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