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五)重点任务。主要围绕9个方面部署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包括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开放融合创新新机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建立政府管理创新新机制。
一、出台背景
根据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2008年,安徽省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同意推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后赋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重大政策试点。
近年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产业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合芜蚌三市GDP增幅均位于全省前三位,2015年分别增长10.5%、10.3%和10.2%,以占全省16.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2.4%的经济总量,初步探索走出一条以重点区域带动全省创新发展之路,为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6年6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6〕107号)。批复要求,要组织编制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集成推进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工作。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分六个部分。
(一)总体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为主阵地,以各类创新平台为重要载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重要基础和生力军,以促进高端科技人才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为新使命,加快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率先探索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新机制,合芜蚌三市经济增速保持全省前列,总量位次前移,结构更加优化,创新动力更强,辐射带动力更大,示范引领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总体定位是: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具体定位是: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
(三)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空间布局:按照“三城三区多园”的空间架构,加快形成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合芜蚌三市为建设主体,以合芜蚌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合芜蚌三市各类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功能布局:围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战略定位,发挥合芜蚌国家高新区产业特色优势,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对接皖北,联接皖江,带动皖南,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高地,实现示范区产业错位、协同发展。
(四)发展目标。到2020年,示范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并细化为7个刚性指标,即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2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00个,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
(五)重点任务。主要围绕9个方面部署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包括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开放融合创新新机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建立政府管理创新新机制。
(六)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是落实创新政策,重点推进落实国家赋予示范区的各项重大创新政策试点。四是创新评价机制,力争合肥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前5位、芜湖和蚌埠高新区位次前移。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